先说传输率。传输率有三种,一种是internal media transfer rate,这是指磁头从盘片上读取单个磁道时候的绝对数据传输率,单位是Mb/s,受磁道位置影响。日立习惯于标这个数据。列一下storagereview上的公式:
User Data Transfer Rate = (Spindle Speed / 60 * Sectors Per Track * 512 * 8) / 1,000,000
由于这个数据很不直接,也没什么性能上的意义,所以一般很少提到这个。
另一种是内部持续传输率Internal Sustained Transfer Rate。storagereview上的公式:
STR= (Number of surfaces * Sectors per track * 512) / ( 2 * Number ofsurfaces * Latency + (Number of surfaces - 1) * Head Switch Time +Cylinder Switch Time)
这个数据就是大多数人最常用软件测试、比较的项目。
另一类的硬盘底层指标是寻道性能。我们实际上用软件测试的是访问时间(Access time)。根据storagereview的公式,
Access Time = Command Overhead Time + Seek Time + Settle Time + Latency
其中主要的是寻道时间(SeekTime),数值上是磁头在任意两个磁道之间寻址的时间的平均值(最小是相邻磁道寻址,最坏是最外圈和最内圈之间的寻址),这个数值厂商一般是给出的,反映的是盘片的大小和磁头寻道运行的速度。但是对用户来说是测不到的,用户只能看到比寻道时间大一些的访问时间。Command OverheadTime是指令发出到硬盘部件实际开始运作的时间;SettleTime是磁头移到相应磁道柱面之后,到位置基本稳定的时间;Latency是指盘片上相应的数据(sector)转到磁头正下方,磁头需要的等待时间,对7200转硬盘来说,平均4.2ms。在访问时间中,主要的是寻道时间和Lat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