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6|回复: 1

[其他] 发点UMD格式的电子书,方便熊猫读书的使用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9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肖仁福,1960年出生在湖南城步县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山青水秀,民风古朴且神巫文化盛行的地方。在那里,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1978年,他考入邵阳师专中文科,1982年毕业后,分配在城步三中任教。真正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自1985年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教师本科进修班后的那两年。在沈从文的家乡读书喜爱文学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时,他和中文系老师龙长顺、刘文武创办了全校性的边城文学社,他任社长、刘文武任主编,一起编辑出版了《边城》文学杂志。与此同时,他开始在《民族文学》、《湖南文学》、《百花园》等刊物发表小说和散文。1987年毕业后,肖仁福先后在城步县教委、县志办工作。后于1991年调入邵阳市财政局,任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一干数年。此间,他陆续在《芙蓉》、《长城》、《清明》、《青年文学》等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三十多篇。1994年,贵州民族出版社推出了其小说集《箫声曼》,1997年该书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委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此后,肖仁福以中篇小说作为创作重点。
  他先后在《青年文学》、《清明》等刊发表的《裸体工资》、《空转》、《一票否决》、《官帽》等,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权威刊物转载,并被多种畅销选本选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响。而2001年开始写作、2002年初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官运》则奠定了他作为一位文坛实力派作家的地位。可以说,《官运》改变了肖仁福的文运,使他一夜间大红大紫。该书一出版,便引起了文坛极大关注,读者竞相购买,年内重印十多次,登上各大中城市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大量报刊连载,《中华读书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文坛》等数十家强势媒体对该书作了评介。同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局长红人》、《脸色》、《机关大院》也热销大江南北,受到全国读者青睐。
  2003年5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反映政府机关生活的44万字的长篇小说《位置》。作品一面市,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购者如云,成为年度为数不多的最畅销书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机关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位置》一书让肖仁福进入由王跃文、周梅森、陆天明等人构成的“反腐文学”或“官场文学”创作的一流作家队伍,称赞它是与《国画》和《羊的门》比肩的好读而又有深度的力作。年内,长江文艺出版社将推出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局长心腹》。湖南的“官场小说”已经引起了评论界的重视,先有唐浩明的官场历史文化小说,后有王跃文的官场世俗心态小说,现在又有了肖仁福的官员政事人情小说,已形成了“官场小说三家村”之说。 目前,已有多个出版社预约了肖仁福的长篇小说,他计划在三年内创作两部关注现实人生的让读者满意的作品。肖仁福说,关注现实人生,集中反映读者熟悉的生活,是他的作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他一直站在民间立场,为读者写作。他把读者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和再生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学生命是读者给予的。他的写作理由很简单,一是有话要说、有感要发,二是读者愿意读他的书。他认为,为弱势群体写作,最能体现作家的良知和民间立场。他生活在民间,无法回避最熟悉的生活和弱势群体,或者说无法回避他自己。
  正如王跃文在《文友肖仁福》一文中讲:“读肖仁福的小说,总觉得他骨子里面永远只能是个书生。我说他是书生,意思自是褒扬的。我喜欢有些书生气的人。肖仁福因有股书生气,才写得出他那样的小说。他几乎是将当下官场生活原汁原味地搬了过来,真实的得有点残酷。”

文集目录
简介
待遇
官运
位置
心腹
意图



余华文集:
  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州湾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小胡同,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觉。还有一条从余华家窗下流淌过去而使余华讨厌的肮脏阴沉的河。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医。他从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种压抑和困禁,渴望自由开放。余华生于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他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说,开始展露了他独具个性的文学才华。1988年的年初他发表了极有影响的《现实一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余华自己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残酷状态,也可以用一种非常潇洒的轻松情调来描画。接着,他又发表了《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小说,又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余华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世事如烟》等作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他越来越自如地开拓了自己的文学天地,构筑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目录:
作者简介
自传
散文随笔集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九八六年
一个地主的死
许三观卖血记
世事如烟
现实一种
四月三日事件
活着
兄弟




池莉,女,1957年生,曾发表小说多篇。其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获本刊第三届百花奖。中篇小说《太阳出世》获本刊第四届百花奖。中篇小说《你是一条河》、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获本刊第五届百花奖。现为武汉市专业作家。,共约50多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目录
白云苍狗谣
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
烦恼人生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城市包装
锦绣沙滩
来来往往
你以为你是谁
让梦穿越你的心
午夜起舞
你是一条河
一冬无雪
一丈之内
紫陌红尘



王安忆
  王安忆,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曾长时间居住于上海,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至安徽插队落户。王安忆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台*湾出身的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 (David Der-wei Wang) 于其小论文《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中,谓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又一海派文学传人(见王德威著《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湾)麦田出版,页 383-402 ),高度评价王安忆在现代中文文坛的地位。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
  王安忆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她注重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我们从王安忆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主要作品
  * 长篇小说:
  长恨歌、富萍、妹头、流水三十章、黄河故道人、桃之夭夭、上种红菱下种藕、米尼、遍地枭雄、启蒙时代。
  * 中篇小说:
  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以及锦绣谷之恋)、小鲍庄、大刘庄、我爱比尔(台*湾:处女蛋)、伤心太平洋、海上繁华梦。
  * 短篇小说集以及散文集
  隐居的时代、忧伤的年代、化妆间、儿女英雄传、叔叔的故事、我读我看、流逝、独语、剃度。
  其中长恨歌已于公元2005年由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拍摄电影。
  作品简介
  长恨歌
  简介: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启蒙时代
  简介:
  《启蒙时代》是一部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处。从高级干部公寓和从市井里弄走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们,带着青春的热情、敏感、躁动和迷茫,顽强而莽撞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寻找理由。可以说,这是一部“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作者书写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
  文学双月刊《收获》0702全文刊载。
  相关内容
  王安忆的“三恋”及其他
  假如有人问我为何将房间搞得这样乱,床上,书桌上,地板上到处摊满了有关王安忆的书和杂志,电风扇拧到了最大档,风一个劲儿地吹,风卷起了书的一角,而我却呆呆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这位1954年在南京出生的中国作家,祖籍福建同安,母亲是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王安忆一岁多便随父母到上海定居,在那里接受最初的教育,读小学时经常参加区、市的儿歌写作比赛会,对文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1969年初中毕业,翌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大刘庄大队插队劳动,被选为县、地区和省级积极分子。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两年后到上海《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不久发表小说成名作《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雨,沙沙沙》。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曾于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之后,曾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与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她的履历表虽然很短,却被生活浸泡得实实在在,成为一个真正丰富的人生。
  自从发表了小说《本次列车终点》之后,她那支驰骋之笔,内没有了终点;她一路洋洋洒洒,到处是闪光的足迹,一直在超越着她的父母,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我眼前,是她的小说集《雨,沙沙沙》(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黑黑白白》(1983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尾声》(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流逝》(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小鲍庄》(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海上繁华梦》(1987年,花城出版社)、《荒山之恋》(1987年,香港三联书店)、《乌托邦诗篇》(1993年,华艺出版社),长篇小说《黄河故道》(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69届初中生》(198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流水十三章》(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米尼》(199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长恨歌》,散文集《母女漫游利坚》(与茹志鹃合著;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蒲公英》(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及长篇游记《旅德的故事》(199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等。她的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等均获全国大奖;还有多篇小说被译成各种文字。

目录
短篇小说和散文
小鲍庄
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
妹头
长恨歌

[ 本帖最后由 lizheng861020 于 2009-1-19 20:5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人坏坏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菜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好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吹友吧 ( 京ICP备05078561号 )

GMT+8, 2024-9-21 22:17 , Processed in 0.3024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