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本科学电路,研究生搞计算机,一直在折腾锂电池有关的项目的人,今天看了一个关于电池、充电器、电压的讨论贴,实在忍不住要说几句。
/ b' P1 B$ W' e4 `" |* v8 [8 V
% V" H$ J# A! P* K6 x第一:关于锂电池。6 N) k* I. m5 ^, C
4 |" `5 Y* f7 U O& h
锂电池的电压输出为3.7~4.2V,正负各不超过0.2v(超过了电池或者负载有问题……)。3.7V = 没电 ,4.2V = 满电。不同的手机略有不同,但基本接近。3.7~4.2之间,电池电压和电池容量关系并非线性变化,所以会出现很多类似“充满电很快就用了一格”,“中间一段时间可以用好久”,“最后一格很快没电”等等不同的状况,这个要看手机厂商如何对电池电量进行定义了,就我来看,palm pre 的电池电量检测做的比较好,没有变化很大的地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6 b# [ `$ z7 N1 {6 ?8 L/ v% v( N' q( d( W4 W/ n
第二:关于充电。1 [9 \- I* C5 D8 {! r
- w' c# x, b$ t u) e# h3 N 有个帖子中的楼主认为充电电压应该是3.7V,这个是不正确的,电池充电时间的长短主要有两个参数决定,1、充电电压,2、电池和充电器的负载和。两项参数的比值决定了充电电流,充电电流乘以充电电压等于充电功率,充电功率乘以充电时间等于充电量,但由于负载非线性变化,所以相应采用积分运算进行。
+ d. t( U% }2 s; _
. s- Y& L7 g+ B电池充电时不管是什么充电器,理论上最好的充电方式应该如下:3 \4 e8 p8 z( S! I1 }4 I N
# S, ^% a, R# a7 ] y2 r0 B" G9 S$ r9 H 对于放电后电压高于或等于3.7的电池(正常使用中没电的电池)4 m' R8 e" X k" K
% w5 v9 U5 j2 R% l. i
1、恒流充电,这一过程中,充电电压根据负载值进行变化,使充电电流稳定在电池可以接受的最大电流,防止电流过大损坏电池,但电压低于或等于4.2。
* D9 _: L) I9 D* @" g- M 2、恒压充电,前一过程,待充电电压等于4.2后,即进入恒压充电,防止电压过高损坏电池。5 R9 R3 a+ o* k. c- }. b E
3、涓流充电,这一过程是为了维持电池的满电状态而设置,为了弥补和防止电池自放电而造成的容量损失而设计。一般采用脉冲充电方式进行,按电池标称容量的5%进行。7 p* j0 o9 ]' w5 _! _
6 e/ s/ h: b: } 对于过放电电池,电池没电后继续放电的电池,一般即电压低于3.7v的电池,若锂电池电压低于2.5v则有很大可能损坏电池。; j0 y4 P, N7 h
; _3 m6 T3 j. u+ X6 U0 h( {: y
1、采用大电流脉冲充电,至电压高于3v3 O" N- h. [. u7 l5 Y6 G
2、利用普通充电器继续进行充电。) t4 g1 j- Y' Q! x
0 u2 l8 d9 a7 r4 S" E
所以,不管是怎么样,充电电压必然要高于电池电压,但是也不会超过4.2的最高电池电压,但是我们采用的充电器一般都是5v直流输出,又如何做到呢?
% l. R( T: n: {0 l7 Q7 F
7 i" j7 _! C/ }& Z 原因在于手机内部的和座充内部的充电保护电路和电量检测电路,现在一般都采用集成方案,目前我知道的并且在很多地方的项目中应用了的包括CN3063、CN3066、TP4056、TP4057等,这些芯片输入5V直流,输出则按照所要求的充电电压和电量进行设计。当然,部分手机厂商也会自己设计芯片以适应需求。6 ?+ f# V0 A- j; F
& a* k/ c' D! z, R1 S" h" \2 [7 @. p) z第三:关于充电器。
' z0 _) w! r, @+ E' c- s( Q
( R! f; b3 o* h8 `2 M' J( @' X- q2 M 这个其实就没什么好说的了,5v,正负0.5以内的电压输出,电流按照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设计。, a: B7 z; t. D: _0 R
" n1 d4 D2 D1 `# q! k4 J- T 需要说明的是,电流越大的越好!
2 q2 I: y/ K* G# I$ H & a+ d& s8 F3 t+ [* a! o; S
电流是可以根据负载和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负载需求的电流越大,理论上应该输出越大,但是这样充电器的负载变大,发热会增大,同时输出电压会发生变化,容易损坏充电器或者设备。% q7 Q1 v `& p- n
/ ^4 v! x8 A4 x- a8 P: k2 P
至于其他的,想起来再加。
# g' D5 o7 P N; q&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