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4|回复: 0

[电子书] [原创]光索取不分享是不对di!《看谁在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新浪读书,原创制作,ZPDB格式


揭开真实的网络面纱《看谁在线》

  无 处 诉 说

  ――写在前面

  文/向楠


  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在21世纪的今天,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哪些?依我想来,至少有一个词可以入选其中,那就是“网络”。如果你将“网络”一词输入百度网进行搜索,给出的词条有近三亿条之多。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事物。而网络的功能也尽人皆知:电话通讯、资料查询、网络游戏、电子图书、网上购物、网络聊天――且慢!终于说到我想说的一种功能了。

  同样是在今天,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还有谁不知道上网聊天这回事吗?恐怕没有。你想不知道都不行,因为报纸上天天都在说着上网聊天的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对这种事物进行着抨击,因为那些故事大多鲜血淋漓,那个我们看不到的虚拟世界中,好像天天在上演刀光剑影的悲剧。

  但是,仍然有无数人将这等充满血腥的警告置若罔闻,日复一日,聊天不止。

  据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8000万。那么这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在网上聊天?同样也有一些数据或可参考。在几大门户网站中,新浪网的聊天人数最高在线是61851人,而平常人数也每日超过1万以上。263的最高在线25677人,网易18853人。全国目前网站数量为60万,而这些大大小小的网站基本都会设有聊天室。除了这些聊天室外,还有各种专门用于聊天的工具,比如OICQ。OICQ的注册用户号称已经超过3个亿,而其中的活跃用户为5000万。排除一人多号等因素,估计每天也会有数十万人在此聊天。还有使用MSN、UC、语音等聊天工具的网民虽然无法精确统计,但相信数量也相当可观。我刚才说报纸上报道的那些聊天故事,就是发生于这样的地方。媒体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上网聊天是一件绝对不能涉足的事情,许多家庭因为聊天而破裂了,许多事业有成的男人因为聊天而家业衰败了,许多良家女子因为聊天而被骗了。对于青少年来说,聊天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此之多的凶险隐藏其中,怎不令人谈网色变?

  曾经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亦每天上网。但是我在网上能做的事只有两件:查阅资料和收发邮件。我其实每每会看到或者新浪或者雅虎或者网易或者搜狐的首页上,都有一个“聊天”窗口,但是,因为听信媒体的报道,我视那里为一个肮脏的所在,感觉上如果进去就好像是进入了一个恐怖的黄色陷阱,因而从未打开过那个窗口。直到有一天,听说一个朋友在那里聊天,而且结下一批肝胆相照的网友,引起我的好奇。终于有一次,我战战兢兢地进入了新浪网的聊天室,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老猫”。印象里,那一天,并没有什么洪水猛兽向我袭击,倒是有好多人热情地对我这个陌生客打招呼问候。聊天室仿佛一个热热闹闹的社交场所,虽然屏幕上飞快滚动的字迹令人眼花缭乱,但看看聊天的内容,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堪入目。有高谈阔论国家大事的,有喜气洋洋地迎来送往的,有文学高手相互吟诗作对的,也有聊些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琐事的。我问第一个同我打招呼的女孩儿,来这里聊天多久了。她说两年。我当时亦是惊奇,两年了还在聊,聊什么呢?

  那个初进聊天室的印象,只是新鲜,有趣。事后我还写了篇幽默短文发在《京华时报》上,题目就叫《聊天》。

  也同样是出于好奇――想知道,第一个在聊天室跟我打招呼的女孩子究竟何许人也,我甚至于专门利用周末到她所在的城市去见她。而我居然要去见一个陌生的网友,也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引起震动。“你竟然敢见网友?你会被人骗的,天知道她是不是一个托儿啊?”

  我的第一次见网友,并没有什么惊险和曲折,那个女孩子也不过是普通都市女孩儿中的一个,有良好的家境和体面的职业,是一家大型国企的财务经理。丈夫是青年才俊,儿子也聪明可爱。

  “那么,你为什么会到网上聊天呢?”和她在黄昏的林荫道上散步时我问她。

  “因为有许多话无处诉说。”

  她的丈夫长年在外工作,她一个人工作之余辛苦操持家务。儿子从两岁起就跟她到处出差,她的甘苦与无奈无人可知。她住在单位的生活区,与办公室咫尺之遥,每天上班下班面对的是同样的一批面孔。生活上的辛苦独自咽下,而工作上的不如意亦是不能说出口,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的一句无意闲谈就有可能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而许多时候,有些话真的想对一个什么人诉说。这个人不是丈夫,不是同事,也可以不是朋友,反正就是想诉说。

  但是,无处诉说。

  她的话让我在归程的火车上想了好久。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了各种欲望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都在挣扎。道德观,价值观,发生着空前的裂变。社会越来越强调自我,越来越崇尚个性的张扬,于是,人们也越来越急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也越来越无人愿意倾听别人。到最后,演变成了一种很畸形的现象,就是人们反而相互封闭了内心。

  因为,无处诉说。

  水泥森林的建筑隔断了情感的通道,城市灰蒙蒙的天空窒息着我们的心灵。

  走在街上,每个人看上去都忙忙碌碌,脚步匆匆。朋友间的偶尔见面,人人都说累。看着每一张疲惫的面孔,我们每每只好将自己刚要吐出的牢骚生生吞下肚子――由它自己消化。

  但是终究还是希望可以有人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不是吗?可是,谁是那个愿意倾听的人?

  网络好像很恰逢其时地诞生了。

  因为职业的敏感,我开始关注我接触到的网民群体。就像我第一天上网遇到的那个女孩一样,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令人羡慕的职业背景。但是每个人又有着平日里不为人知的一面――充满辛酸苦痛或者忧伤。

  于是,我走近了他们,用我的真心倾听他们,与他们结成挚友。在我的QQ上,至今保存着近两百个网友的号码。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写下这本书。

  还记得有一位朋友知道我想写写网民这个群体时,曾经对我说,上网的人都有病。我无言以对。在我三年的网络生涯中,接触过大批网民,确乎很多人都有着不完满的人生,亦有痴男怨女在网上寻求情感寄托,但是,除了希望能够在网络中宣泄自己的某些东西外,他们在生活中大部分有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以待之,并且每个人都期望可以将人生调整到最佳状态。我甚至是常常被他们感动着的。比如有一位网友是个医生,在“非典”肆虐时,她两度主动要求上了一线。当我向她表示敬意时,她只是很平淡地说:“我是医生呀,这是我应该做的啊。”还有一位网友亦是一名医生,她所在的科室收治的都是身患绝症的病人,眼见一个个生命在她面前逝去,她痛心而又无奈,为他们写下一篇篇医生日记。

  还有我认识的一群网友,因为他们当中一个喜欢写古典诗词的女孩子突然遇害身亡,他们搜集了所有女孩儿留下的诗词,自费为她出了本诗集,并且还集体资助女孩儿的弟弟上学。

  这本诗集现在就在我的书架上,每每遇到向我探听网上面目的朋友,我总是会把诗集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

  写这本书,并不是要证明什么,或者反驳什么,只是想客观地记录下我认识的这个群体真实的人生。

  因为我的年龄的关系,我关注的只是一部分中年网民,他们可能只是网民群体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千万分之一,但是,我还是以我的一份真诚和责任忠实记录了他们。

  就像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一样,网络亦是如此。它最大限度地将人最本性的东西暴露无遗。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并非完全虚拟,每一个ID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面孔和一段真实的人生。既然如此,网络中的一切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只是将生活更加浓缩了。

  感谢接受我采访的网友们,在得知我的采访计划后,他们无一例外同意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呈现给我。更感谢我的朋友元爱光,她是第一个得知我的写作计划的人,并积极支持我做这件事情,甚而主动提供资金,使我得以从北到南,行程数千公里,顺利走访了数个省市进行采访。

  也非常感谢朋友陈红和她供职的现代出版社,是他们的积极努力促成本书顺利出版。

  最后我建议,如果你还没上网,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毕竟是一块可以实现人们沟通愿望的平台――亦有人形容为“精神避难所”――上网或者能够让你获益匪浅;

  但是,如果你已经决定上网,那么,请小心为妙,因为进入聊天室其实就犹如参加一场假面舞会,每一个名字就是一个舞会上的面具。你必须要知道,你也许只是在玩一场游戏而已,一个不慎就会掉入陷阱。

  上网还是不上网?变成了一个两难选择。

  好与坏,生与死,全看各人运气如何。

  好自为之吧。

  2004年10月28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吹友吧 ( 京ICP备05078561号 )

GMT+8, 2025-1-22 14:48 , Processed in 0.2860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